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騎行知識集萃(一)
一、自行車史話自行車,又稱單車,是一種以人力驅動的簡便交通工具。它的發(fā)明和改進經(jīng)歷了漫長而復雜的歷史過程。
據(jù)載,意大利人最早提出試制自行車的方案。公元1642年,意大利一位櫥窗設計師在他所設計的羅馬教堂的彩色玻璃上,繪制了自行車的雛型圖案,但沒有造出實物。從此以后,歐洲一些國家的許多工匠和科學工作者對創(chuàng)制自行車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鉆研,提出過許多種方案,然而均未成功。
第一個制造出自行車實物的是法國人希布拉克,他在1790 年制成一輛木質自行車,兩個車輪被前后縱列在同一軸線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fā)明和貢獻。不過,這輛自行車沒有驅動裝置也不能轉向,只能靠騎車人不斷用雙腳蹬地在一條直線上前進。他親自騎著這輛木輪自行車,在巴黎公園前大街上奔跑、博得觀眾的好評。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自行車的雛型,不能算真正的自行車,雖然如此,世界科技史上都公認自行車的最早發(fā)明者是希布拉克,他制造的這輛自行車也被稱為近代自行車的鼻祖,從此揭開了自行車時代的序幕。
1801年,俄國有個名叫阿爾塔莫諾夫的農(nóng)奴,用金屬制成了帶有兩個圓輪和小凳的自行車,把它獻給了沙皇。他因此得以取消家奴身份,成為自由民。但遺憾的是這種自行車未被推廣,僅僅成為沙皇的一種玩具。
1871 年,德國青年德萊斯也制造了一輛木質自行車,這輛車仍然沒有驅動裝置而靠騎車人雙腳蹬地前進;不過,前輪可以活動,并裝有車把,因此可以騎著轉彎。這比希布拉克的木質車有了重要發(fā)展。德萊斯稱之為“奔跑機”,并騎車旅游,行駛的速度相當于奔跑的馬車。19世紀上半葉,正是歐洲國家將科學技術應用于交通工具的熱潮時期,各國都有人在研制自行車。德萊斯的“奔跑機”傳到英、法等國后,大大啟發(fā)了這些研制者,被世界公認為真正具有實用價值的自行車,奠定了現(xiàn)代自行車的基本輪廓。
1839年,英國蘇格蘭的一位鐵匠麥克米倫研制成功一種新型的自行車,特點是:前后兩輪大小不等,前輪小,后輪大;并在前輪軸上加裝了一副腳鐙,騎車人只要用腳踩動腳鐙,車子就可前進。麥克米倫的這項發(fā)明,完全改變了過去騎車人用腳蹬地的驅動方式。由于這種自行車的主動輪 —— 前輪小于后輪,行駛時騎車人需要頻繁地蹬腳鐙,很是費力。為了改進這一不足,1861年,法國人米歇則制造了一輛前輪大而后輪小的自行車,這種自行車行駛速度很快,但容易跌倒。
1869年,有人將自行車輪由木質改為鐵制,并且轉圈用橡皮帶,車輪上還裝上了滾珠軸承和飛輪。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們對自行車的研制、使用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逐漸認識到自行車的驅動機構(腳鐙)裝置在前輪上,使前輪既是主動輪又是轉向輪是不科學的。 1873年,英國人勞森把腳鐙安裝在前后兩輪的中間,并用鏈條來使動,開始具備現(xiàn)代自行車的結構形式。1885年,英國人斯泰利在勞森設計的自行車的基礎上進一步作了改進,車架采用金屬材料的三角結構,腳鐙也安放在前后輪中間部位并用鏈條傳動,還首次采用了剎車裝置。斯泰利稱之為安全自行車。斯泰利還為此而設計了生產(chǎn)自行車的專門機床。因此在世界科技史上被譽為“自行車工業(yè)之父”。
1889年,英國人康洛普發(fā)明了充氣輪胎,自行車采用充氣輪胎后使用性更趨完善。不僅驅動省力,轉向方便,而且行駛平穩(wěn)舒適。至此,自行車基本定型。以后,自行車雖然仍有不斷改進,但基本結構沒有重大突破。
自行車是從歐洲傳入我國的,以上海為最早。傳入的具體時間沒有確切記載,但上海最遲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自行車。最初騎自行車的大多是西洋人,后來才逐漸擴大到中國人。到本世紀20年代,上海有一家名叫同昌車行的開始以進口零件組裝自行車出售,這可說是我國最早生產(chǎn)的第一批自行車,取名“同昌 ” 牌。
今天,我國更是自行車王國。世界上的車輛,凡是有成對車輪的,其輪子的排列都是左右并列的,惟獨自行車(還有后來的兩輪摩托車)特殊,它的車輪是前后縱列的,這是自行車在結構形式上的最大特點,也是車輛史上的一項巨大革新。同時,各種各樣的非機動車輛、驅動都依賴了外力作用,馬車、牛車靠畜力,黃包車靠車夫的人力,而自行車卻是例外地靠乘車者自己的力量來驅動,這在車輛史上更是一項創(chuàng)舉。
二、自行車運動起源
1839年蘇格蘭鐵匠麥克米蘭制成由曲柄連桿結構驅動后輪的鐵制自行車。
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發(fā)明前輪大、后輪小,前輪上裝有曲柄和能轉動的踏板的自行車
1874年英國的勞森在自行車上采用了鏈條傳動結構。
1886年英國的斯塔利使用了滾珠軸承和車閘,并將前后輪改為大小相同。
1888年英國的鄧祿普成功使用了充氣橡膠輪胎。
1868年5月31日法國的圣克勞德公園舉行了自行車比賽,這是有記載的最早的自行車比賽。
1893年舉行首屆世界業(yè)余自行車錦標賽。
1895年舉行首屆世界職業(yè)自行車錦標賽。
1903年誕生第一屆環(huán)法自行車賽。
三、新手入門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單車
你對單車有興趣嗎?每每看到一身勁裝的自行車騎士,或是廣告片中倘佯在大自然的登山車騎士,是否就勾起你的向往?但是,在面對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眾家車款,你欲又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怎樣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單車
Step 1選擇車種
單車新人最常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走進車店或俱樂部才發(fā)現(xiàn):怎么這么多車種?事實上自行車在近20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邁向分眾的專精方向,因此,適合各種用途的車種應運而生。加上以人力為主的自行車,在簡單的大前提之下,一個車款僅能適合一個族群的需求,才會分門別類的如同生物演化般的衍生出多樣的變化。
我們就以常見的車種概分為登山車、公路車、休閑車三大類,消費者可以依照自己的使用取向決定適合的車種。
A 登山車
MountainBike簡稱為MTB,中文稱之為登山車、爬山車、山地車,依地區(qū)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登山車是近十年來風行的車款,舒適的避震、輕松的操控以及易于接受的齒輪比是最大的主因,再加上粗獷的外型與酷炫劃上等號,因此成為現(xiàn)今的主流車種。但是登山車從入門至頂級的差異度非常大,同時也因應不同地形及需求而發(fā)展出專用車款。除了最常見的單避震車(cross country,簡稱XC)或全避震車(fullsuspension,簡稱FS)之外,還有避震效果加強的下坡專用車(downhill,簡稱DH)。入門者的選擇范圍多在單避震車XC或全避震車FS之間,全避震車的舒適度比單避震車來的好,但是單避震車踩踏效率高同時也較為輕量,而價格的因素也讓XC及FS車款有了重疊的部份,消費者必須再作需求及價格上的考慮。
優(yōu)點:舒適、省力、操控輕松、外型酷、保養(yǎng)容易、適合各種路面
缺點:騎不快、騎不遠、重量重、復雜度高
B 公路車
RoadBike(公路車、跑車)應該是屬于racing競賽車種其中的一個車款,但是公路車占了競賽車種銷量的80%以上,因此以公路車作為主要介紹。公路車的歷史較久,彎把加上細輪胎是專為競速逐風的騎士而設計,對于剛入門的人而言,就不是那么容易操控。競賽車種是以競賽項目的需求而發(fā)展,并非如登山車是因地形變化而衍生。競賽車種最大的特點是輕量、簡單,可以滿足騎士對于速度與距離的要求。以競賽而衍生的車款還有計時賽用車、場地車。計時賽用車用于如公路計時賽及鐵人三項用車。場地車無變速及剎車,則是專為選手于特殊場地中競賽而發(fā)展。
優(yōu)點:騎得快、騎得遠、輕量、簡單
缺點:舒適度低、操控需技巧、磨耗大、需細致保護
C 休閑車
休閑車算是目前較新的車款,大致可分為折疊車、沙灘車、旅行車、電動車以及強調Comfort的城市車,而其中炙手可熱的車款算是Comfortbike與折疊車,本篇以此兩種車款作介紹。自行車本來就是休閑用途,只不過休閑車種中的Comfortbike在車架幾何的設計與搭配上,讓消費者一跨上車就有很Easy的感覺,同時也著重在舒適度的提升,而外型也以整合式的主軸強調現(xiàn)代感,讓使用者無需換裝,就可以隨時隨地享受騎單車的那一份悠閑,解放在都市生活的壓力。折疊車則是單車物種中的小精靈,以收納方便為主的折疊車,雖然只適合輕度騎乘,在提升功能性與輕量化之后,成為結合大眾運輸系統(tǒng)的代步及休閑旅游潮流。
優(yōu)點:舒適度高、操控輕松、方便結合四輪(折疊車)、造型后現(xiàn)代
缺點:騎不快、騎不遠、重量重(Comfort bike)、零件標準化發(fā)展中
Step 2 看懂規(guī)格
當你看準了心儀的車種之后,如何去評價一臺車的好壞,其價值是否與它的價格相符?這就有很多的細節(jié)要注意了。在以往傳統(tǒng)的觀念之中,選擇單車是用二分法,像是:(日本的比臺灣的好),(前后避震的比僅有前避震的好),(變速越多段的越好),理論上這樣的選車法似乎把品質、效果、功能都考慮進去,但是時代真的不同羅!單車的組成幾乎要跟電腦一樣規(guī)格化了,當你選擇購買電腦時你會去比較CPU、RAM、硬盤、顯示卡、聲卡。。。。。,當你選擇單車時也仔細選購一臺好車時所必須研究的基本功夫,我們就將比較常見的登山車、跑車零件組,以及常用避震前叉的型號、等級作一個分類整理。
A 、SHIMANO
日本自行車零件大廠,橫跨登山車、公路車及一般休閑車款。公路車的搭配完整度較高,在登山車與休閑車種中,零件時有混合的情形,多半會將后變速器升等來提升使用效果。
等級排行為:
MTB: XTR、DEORE XT、DEORE LX、DEORE、ALIVIO、ACERA、ALTUS、TOURNEY(TY)、ROAD: DURA-ACE、ULTEGRA、105、TIAGRA、SORA、COMFORT:C900、T400、T300、C201、C101、C050
B、 SRAM
零件組的后起之秀,主要生產(chǎn)登山車機休閑車的整組零件,其登山車部分以X.0為最高級,等級排行為:X.0,9.0,7.0,5.0,4.0,3.0。
C、 CAMPAGNOLO
意大利專精于公路車及競速車的老廠,變速器及快拆都是第一代的CAMPAGNOLO所發(fā)明的,專精于鋁合金材質鍛造技術的CAMPAGNOLO其高等級的產(chǎn)品被車迷們?nèi)缤囆g品般的收藏,但少見于成車搭配。等級排行為:
RECORD, CHORUS, CENTAUR, VELOCE, MIRAGE,XENON。
D、 ROCK SHOX
從入門越野到到競賽下坡,ROCK SHOX的全系列產(chǎn)品線相當多樣,講求輕量的ROCK、SHOX也是量產(chǎn)第一支避震前叉的專業(yè)避震前叉公司。
種類 等級
PSYLO RACE, SL, XC, C
SID RACE CARBON, RACE TITANIUM, SL
DUKE RACE, SL, XC, C
JUDY SL, XC, C, TT
BOXXER
Step 3 選擇尺寸
選擇尺寸是關系到你與愛車之間能否長久的適應問題,就像我們?nèi)ベI鞋子的時候,會以選擇適合的尺碼作為優(yōu)先考慮,很少有人會因為鞋子的外形而向尺寸妥 。建議你選購單車時也要有如同買鞋子一般的精神,不要因為車子外型酷炫而沖昏了頭,說服自己勉強接受,這可是冒著浪費大筆銀子的風險。一般而言,單避震登山車的尺寸從14寸到19寸之間,這是以車架立管長度作計算(從齒盤中心到車架鎖座管的距離),身高從160cm到185cm的人都在比范圍之內(nèi)。
特別高或特別矮的身材在找車時候就比較辛苦了。而全避震車由于調整空間大,多半以S、M、L的方式區(qū)分,但是要注意有些車款的座管底部露出部份會影響到后避震作動。而傳統(tǒng)公路車的分法則是以公分為單位,可以精確到每隔一公分甚至于半公分就有一個尺寸,幾乎可以算是量身訂作的尺寸。但新潮的公路車特別是上管下斜的車款,也是以S、M、L的方式區(qū)分,再搭配如座管、龍頭等零件尺寸去適合個人的身材。
STEP 4 配件搭配
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邁向單車一族了,但是除了單車之外,你什么都沒有,這樣的方式可是有風險性的喔!你一定還需要一些輔助的配件,才能夠達到"享受"的單車騎乘,而不是冒險犯難的挑戰(zhàn)風險。最基本的你需要安全性的配備如頭盔、鎖、燈,接著是維修的配備如氣筒、備胎、隨身簡易工具,并且要學會如何使用,以備不時之需。而著重于功能性的配備如水壺、車衣、車褲、手套、車鞋、碼表等則是入門者逐步晉級之后不會少的配備。
四、公路自行車的車架知識
鉻鉬鋼車架:90年代以前,自行車車架以鉻鉬鋼制的為主流。它的扭曲性能及拉伸性能好,焊接時高溫也不會影響素材,價格便宜。但重量重,容易被氧化。近年來出現(xiàn)克服了它的欠點,發(fā)揮優(yōu)點的新素材,鉻鉬鋼車架再次受到注目。
碳纖車架:輕、能吸收地面的沖擊、素材的反撥力快等,是理想的自行車車架素材。碳纖維的等級,噸數(shù)越高彈性也越高,價格也貴。制造方法有幾種,例如在模具上沾上粘合劑,重疊碳纖維,熱處理、凝固、成型等。
鈦車架:鈦的比重比鋼輕55%,不容易氧化。為了提高拉伸強度,有混合鋁、釩等的鈦合金。焊接要在真空中進行等加工復雜,車架價格貴。
鋁制車架:鋁合金制的車架輕而剛性強。經(jīng)過特殊加工1個車架的重量只有1公斤重。鋁管道趨向大口徑化,為了緩和過于強的剛性,目前座管及車叉采用吸收沖擊力強的碳纖等的受人注目
買自行車就像買衣服一樣,要適應場合身材與功能上的需求。要從事自行車運動,首先須要選購一臺足以讓您「運動」的自行車。這里所謂「運動」是在自行車騎乘的速度上、在距離上構成運動的條件。因此一臺運動用的自行車應該是一臺騎得快的自行車,騎得快就不能太重,騎得快零件的精準度、耐久度就不能太差,騎得快整車的傳動感車架的鋼性零件的傳動性潤滑性也必須是高水平,有了一臺省力、跑得快的自行車當然相對的騎乘距離必然也越遠。從以上對運動自行車的要求來看,難怪一臺好的運動或競賽級的自行車會叫價好幾萬甚至是幾十萬了。
1、車架尺寸
選購一臺用來運動的自行車,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車架的大小是否適合騎乘者的身材。車架大小的測量,一般是以車架立管的長短作為標準,立管長的車架車身長度也越長;也可以坐在座墊上雙腳踏在踏板一上一下放置,在下的腿可以自然垂下擺直,如此的高度可使腳在踩踏時能有余?臻g伸展。一般公路車的車架尺寸,以量產(chǎn)車架品牌多為每二公分一個尺寸,而高級純手工車架品牌則為每一公分一個尺寸(現(xiàn)在也有些廠家的壓縮架以S,M,L號分類,比如Giant)。以(大齒盤)中軸心至上管立管接頭處中心,可從最小47公分逐漸大至62公分共8或16個尺寸(我記得還有46cm的)。我們可以用:
跨下長×0.65=車架立管長度
上述公式來選擇適合自己身高的公路車架尺寸。
就登山越野車而言,是以(大齒盤)中軸心至上管立管接頭中心,每二英寸一個尺寸,作為車架尺寸的大小間隔,可從14英寸逐漸大至22英寸共5個尺寸。由于登山越野車的尺寸間距較大,也就無法以精確的公式計算來測得適合騎乘者的車架尺寸,只能就身高來選用大致合適的車架騎乘。臺灣通常以14、16、18英寸為主,適合騎乘者以身高為準,約為14英寸為155公分以下、16英寸者為155-170公分、18英寸為170以上,至于180公分以上的朋友就要盡量尋找20英寸以上的單車了。(Giant喜歡用單數(shù)15,17,21...inch分類)
上一篇:山地車MTB車架角度幾何剖析
下一篇:騎行知識集萃(二)